新聞資訊
news歷經180余天的辛勤耕耘,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鎮千里山下1.4萬畝“太陽花”向陽盛開——西北城建承建的君正能源化工燃煤自備電廠可再生能源替代項目605MWp光伏PC總承包工程成功并網,鱗次櫛比的光伏板陣列綿延起伏、蔚為壯觀,昔日黃沙遍野的“沙戈荒”變身成一望無垠的藍色“光伏海”,為地區能源綠色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。
強化頂層設計,算好經營策劃賬
策劃是項目成功的核心與靈魂。項目部牢固樹立“事前算贏”理念,堅持以項目策劃為引領,聚焦精細化過程管控,將“算賬”意識滲透到每一個參與者的腦子里,貫穿到生產經營工作的全過程,有效提升項目經營質效。
在項目投標階段,通過與同類型項目對比研究,分析研判設計漏項、清單量縮水等問題,采用不平衡報價策略,成功規避利潤流失和經營風險。
在光伏區施工分包招采階段,面對項目體量大、施工周期短、工程量集中、勞動力密集等特點,項目部積極探索新能源項目的分包模式,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和優質分包商遴選,認為不能“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”,最終決定引進多家分包商進行分別競標、合理報價,建立良性競爭機制,保證項目高效履約。
在施工推進環節,項目部結合現場實際進行平面布置優化設計,按照施工工藝將605MW分為141個子陣,并將光伏區劃分為5個施工標段和一個升壓站標段,每個“戰隊”從樁基施工、支架、組件、電氣安裝到并網調試,形成“一條龍”流水作業,保證各作業面邊界清晰、任務明確,大大提高施工效率,為項目有序推進及成本管控奠定堅實基礎。
從細微處著筆,算好物資供應賬
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。材料設備采購量大、資金占用高,是君正光伏項目最大的特點。物資采購及現場管理是項目履約和成本管控的重中之重。
據估算,該項目所有材料設備全部到貨共計需要4800余車,如果車輛依次列隊長度可達到70余公里,每天平均到貨40車。其中,PHC混凝土樁45萬米,就需要1800余車,光伏組件1300余車,螺旋鋼樁13萬根,固定支架8500噸,各類電線、電纜累計鋪設長度4500公里。
為了降低物資采購成本,項目部積極對接建設單位相關負責人、設計院電氣主設及各(潛在)投標人,對設備材料技術協議進行細致分析、釋義,對相關技術參數進行校正完善,對PHC預制管樁、鋼管螺旋樁、支架、場區圍欄等進行設計優化。物資招采人員先后奔赴40余個光伏設備廠家進行地實地考察,對出廠價格、運費、生產規模、供應力能進行全面了解。通過深入的市場調研,深挖市場合理低價,并充分利用集采招標平臺的優勢,堅持以量換價、以價換量,大幅降低設備采購成本。
為保障物資按需供應、井然有序,項目部根據整體施工進度,提前與供貨廠家制定排產計劃,每天召開物資協調會,及時盤點消耗和庫存,提前落實所需材料設備數量。項目物資人員以現場為家,每天奔波于各自區域負責協調卸貨驗收,確保到貨設備第一時間有序分配發放、投入施工,減少庫存和二次搬運,全力打好物資“保供仗”。
堅持創新創效,算好人員管理賬
“在建設高峰期,現場10余家隊伍施工,人數多達1500余人。”人員組織管理是項目建設面臨的又一重大課題。
面對方圓十余公里的“戰場”和星羅棋布的作業面,項目部創新應用“網格化管理”,將施工區域劃分為若干管控單元,每個網格配備專職安全員、技術骨干和黨員先鋒隊員,組成三位一體的“管理鐵三角”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,實行區域“包產”到人、各管“一片”,形成團結協作、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,為設備資源調配、施工進度推進、安全管理工作以及質量管控環節注入強勁動能。
組織編寫《光伏支架、組件安裝手冊》《安全文明施工要點》《農民工工資支付辦法》,開設“工地課堂”,對PHC混凝土預制樁、鋼螺旋樁的成孔工藝,支架的焊接,逆變器、組件的安裝進行專項培訓,進一步提高施工作業人員、現場管理人員和質量驗收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,從源頭防治質量常見病、多發病,提高工程建設品質。
針對管理團隊年輕人居多的特點,項目部注重因材施教、重點培養:小韓性格外向,就讓他與業主溝通結算事宜;小汪細心踏實,就讓他負責農民工管理;宏偉喜歡玩無人機,就讓他負責現場無人機巡檢……經過一個工程的鍛煉,他們都在這片熱土上完成蛻變,紛紛成長為公司后續項目中“獨當一面”的崗位能手,君正光伏項目也成為公司打造新能源領域專業人才的“黃埔軍校”。
著眼生態文明,算好綠色發展賬
在君正新能源項目建設現場,生活著一群特殊的珍稀植物——四合木,它被譽為植物界的“活化石”和“大熊貓”,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內蒙古一級保護植物。隨著項目的推進,它們面臨著被破壞的風險。
面對這一問題,項目部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積極與當地生態保護組織攜手,共同研究制定四合木保護方案,探索出一條光伏治沙與生態保護并重的新路徑。針對四合木成片生長區域,劃設“專屬特區”,圍欄保護,嚴禁“打擾”。對于零星分布于施工區域內的,小心翼翼地移植到“保育院”,項目建成后讓其重回更加舒適、宜居的“新家園”。經過努力,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四合木得到保護,施工對植被的影響降到最低。
君正光伏電站的建設充分展現了先進的生態智慧。采用柱形樁基礎,不僅增強了沙層的穩定性,還達到了固結沙土的效果,有效阻止了移動沙丘的形成。光伏板的架設,更是為沙漠地帶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,降低了風速,阻擋了風沙侵蝕,穩定了沙漠地表。同時,光伏板還能有效遮擋日照,降低地表溫度,減少水分蒸發,從而促進植被生長,極大地改善了治沙區域的“小氣候”。
如今,項目建成半年時間,光伏板區域的植被覆蓋率已經恢復,甚至超越建設初期水平。一片片光伏板下,一些耐旱的植物開始悄悄扎根,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競相開放,成片的新綠在黃沙中格外耀眼,吸引著牛羊前來覓食。當地牧民笑著說道:“以前這里是荒灘,現在牛羊能吃草,光伏能發電,真是一舉兩得啊!”
君正新能源工程通過“光伏+生態”的模式,真正實現“板上發電、板下固沙、板間放牧”的立體生態治理,讓這片不毛之地蛻變為集清潔能源生產、生態修復于一體的綠色發展示范區,為能源轉型樹起新標桿。
向“新”逐“綠”,蓄能未來。近年來,西北城建在新能源建設領域步履不停、行而不輟,從內蒙古大草原的藍色“光伏海”,到黃土高坡上星羅棋布的屋頂光伏“聚寶盆”,再到“建能融合”新賽道的開辟,一一見證了西北城建服務國家“雙碳”戰略,深入推進“二次創業”改革轉型的豪情壯志,持續書寫高質量、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答卷。